:::首 頁 綜合資訊 最新抗癌新聞抗癌Q&A癌症防治資訊 活動紀錄醫療研究教育計畫 座談課程講座 文章搜尋 抗癌線上諮詢討論區

財團法人防癌教育基金會

成立起源

執行長的話

衛教影片

教材下載專區

相關連結

 

 

 

 

 

優良網站
優良網站

時間

 

2008年度抗癌新聞下半年

 

 

美研究:反式脂肪會增加大腸直腸癌風險【2008/09/01】

◎美研究:反式脂肪會增加大腸直腸癌風險【2008/09/01】

(路透紐約31日電)根據一份在美國流行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發表的新研究,攝取高量反式脂肪可能增加大腸直腸癌風險。

位於教堂山(Chapel Hill)的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的維尼庫爾(Lisa C. Vinikoor)博士與同事的研究發現,反式脂肪酸攝取量最高的人,比攝取量最低的人還容易發展出大腸癌前組織或者息肉,「這些結果進一步支持限制攝取反式脂肪的建議。」

研究是在2001年到2002年間以北卡大學醫院622名接受大腸鏡檢查的人為對象,在12週篩檢測試期間調查他們的飲食、運動和其他健康習慣。

反式脂肪攝取量佔前25%高的人,出現大腸息肉比例比攝取量最低25%的人高86%,前者攝取量是每天6.54公克,後者為3.63公克。而且這種風險似乎有門檻,攝取量最低3/4的人並未見到這種風險增加。

研究受試者中有38.5%檢查出大腸息肉,他們的反式脂肪平均攝取量為4.97克,最高攝取量為4.12克;而沒有大腸息肉的人平均攝取量是4.42克,中間值是3.61克。中央社(翻譯)

top

 

研究:運動降低乳癌致死率 停止運動反提高死亡率【2008/09/01】

(路透紐約31日電)新研究指出,被診斷出罹患乳癌的婦人,如果保持運動習慣,甚至是在診斷罹癌後才開始運動的人,都能有較高的存活率。

位於康乃狄克州新海芬(New Haven)的耶魯大學醫學院(Yale School of Medicine )的爾溫(Melinda L. Irwin)博士是這份研究其中一名研究員,他說:「做任何運動都比不動好」,「我們確實觀察到就算只做一點運動都有好處。」

過去20年來有數十份研究已經顯示,運動能降低乳癌風險達40%,更近期研究也發現,運動對乳癌病患也有同等或者更大益處。

爾溫與她的研究團隊分析1995年到1998年間被診斷出乳癌的933名婦女,追蹤到2004年。結果發現,診斷出乳癌前一年運動量等量於每週平均兩次做快走3小時運動的人,乳癌致死率比不運動的患者低31%。

有維持休閒運動的人,診斷後兩年死亡率比不運動患者低64%,運動量每週兩次快走3小時的人,死亡率降低67%。

研究還發現,診斷出癌症後減少運動的人,死亡率比不運動或者維持運動習慣的人高四倍。而原本不運動,發現罹癌後才開始運動的人,癌死率也減少45%。中央社(翻譯)

top

◎B肝會變肝癌嗎?DNA篩檢告訴你 【2008/08/13】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台灣肝癌研究又有重大突破!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所率領的研究團隊,完成一項長達12年的追蹤報告,證實B肝患者的病毒屬於C基因型,或是B肝病毒基礎核心促進區產生突變,得到肝癌的風險就會增加兩倍。
該項研究結果提供患者更準確評估參考,陳建仁建議B肝患者可以至各大醫學中心接受B肝病毒的DNA篩檢,內容包括能否測出DNA?DNA濃度(病毒量)?病毒的基因型?基礎核心促進區是否突變?這些數據都可以成為預防肝癌發生的重要參考依據。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陳建仁等四名院士,完成B肝病毒的DNA研究,為預防肝癌帶來新契機,對未來肝癌防治有重大影響,因此8月即將出版的世界頂尖「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中,被主編選為當期推薦論文。
DNA濃度越高 肝癌機率越高
陳建仁表示,研究團隊幾年前就發現B肝病毒的DNA濃度與癌症之間有密切關連性,濃度越高,日後誘發肝癌的機率就越高,而這次長達12年的追蹤研究,就是進一步瞭解B肝病毒的DNA特性。
研究團隊在台灣七個鄉鎮篩選出4155名無肝癌個人病史的B肝病毒帶原者,持續十多年定期追蹤。陳建仁解釋,並不是每一個B肝帶原者都可以被篩檢出病毒DNA,研究小組透過基因定序的篩檢,從4155人中又找到了2762人的血清中含有B肝病毒DNA,平均每個人追蹤了12.25 年,最後確診153人發生肝癌。
帶原者C基因型 罹癌風險高
結果顯示,如果B肝帶原者所感染的是B肝病毒屬於C基因型,與B基因型B肝病毒相較,罹患肝癌的風險就會增加兩倍,一般來說,B肝帶原者中約有三分之一為C基因型。
另外,帶原者體內的B肝病毒,如果在基礎核心促進區發生突變,得到肝癌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兩倍;如果是在前核心區產生突變,反而會大幅降低得到肝癌的可能性到三分之一。

 

top

 

子宮頸篩檢大躍進!抑癌4基因若關閉易癌變【2008/07/31】
中廣新聞網
子宮頸癌致病因子篩檢研究有重大進展!子宮頸癌篩檢趨勢,逐漸朝向病毒篩檢發展來輔助甚至取代抹片檢查,但因檢出的陽性病毒範圍太大,較難揪出真正致病基因,國內專家研究發現,女性子宮頸上皮細胞中,具有抑癌功能的六個「甲基化DNA」,當其中有四個基因捍衛功能被關閉,將與子宮頸癌前病變有很大關聯,這項發現,未來將更有助於更精準篩檢出子宮頸癌高危險群。
預防子宮頸癌,除了透過子宮頸抹片以及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測外,三軍總醫院婦癌醫療團隊歷經三年研究發現,感染HPV病毒,約一成的人日後會罹患子宮頸癌,這與人體抑癌基因被關掉有關。
三總婦產科主治醫師賴鴻政表示,這項研究從30個子宮頸癌婦女的組織,與10個正常婦女的組織進行DNA甲基化比對,與數千個基因篩檢,結果發現,子宮頸上皮從正常到癌變過程,有六個「甲基化DNA」活躍基因會努力抑制抵擋細胞癌變,其中如果累積有四個基因關閉,與走向癌前病變之路有很大關聯,在篩檢上具有相當大的指標意義。
「甲基化DNA專一性高,有部份的基因準確度甚至高達99%,例如千萬人利用HPV篩檢,可檢出200~300萬人的高危險族群,但如果是以甲基化DNA進行篩檢,千萬人可篩出10萬人高危險族群,範圍縮小,可省下上百萬的醫療資源,以個人角度來看,利用HPV病毒篩檢再結合甲基化DNA篩檢,將大幅提昇敏感性。」
醫師表示,找出這些關鍵「甲基化DNA」關閉的原因,將來在子宮頸癌篩檢上,敏感度能夠大幅提昇。這項研究成果,已經申請大陸、美國與台灣等國專利,並刊載在今年七月份的知名的「國際癌症期刊」上。

top

 

 

◎鼻咽癌可以控制和治癒 早期治療存活率高 【2008/07/29】

資料來源:軍聞社記者曾子才
國內最新統計,每年約有一千二百人罹患鼻咽癌,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表示,鼻咽癌發生的原因為多重因素所構成,經研究結果約有三項,即遺傳因子、EB病毒感染與環境因素,其中環境因素是幼時多食用醃漬食物或鹹魚、工作環境的空氣污染和久而多的吸菸者。
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指出,鼻咽癌患者好發年齡在四十歲至五十歲的壯年期,男性比女性易患鼻咽癌,其比例約三比一,佔男性十大癌症的第七位,
鼻咽癌的常見症狀,可略分為六項:頸部腫塊、單側的聽力障礙或閉塞感、痰中帶血絲或鼻涕中含血、一邊鼻塞或鼻涕增多、頭痛和臉麻或遠看東西糢糊。
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強調,鼻咽癌的治療主賴放射治療,早期(第一、二期)單用放射治療即可,但晚期(第三、四期)或復發的病人可能需要併用化學及手術治療;經正規治療結果,五年的存活率約有百分之六十,早期病人可高達百分之八十以上,晚期病患也有百分之三十以上。
鼻咽癌並不是絕症,是一種可以控制和治癒的癌症;病患完成治療後,應定期追蹤,腫瘤復發的病患,約有百分之八十在兩年內發生,此後逐年遞減,超過五年以後,疾病復發的機會低於百分之五。

top

 

◎服藥期間 看牙前告知醫師 【2008/07/28】

資料來源: 【中國時報 張翠芬/台北報導】

國內有成千上萬骨鬆婦女與癌症病患使用雙磷酸鹽藥物,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常務理事、台大醫院副院長蔡克嵩表示,雙磷酸鹽類藥物引發齒槽骨、顎骨壞死的機率約四千分之一,絕大多數是使用靜脈注射式藥物,其中癌症病患較多。
蔡克嵩表示,國內患骨質疏鬆症且發生骨折者約四十萬人,未骨折、單純骨鬆患者更多。長期大量使用雙磷酸鹽藥物、癌症骨轉移、使用類固醇、感染、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是出現副作用的高危險群,尤其容易在拔牙、植牙手術後發生。
由於拔牙多屬不可預期,病患最好在拔牙前主動告知正在服用雙磷酸鹽藥物,拔牙或植牙後應按時回診追蹤,以及早發現齒槽骨病變。長期用藥病患應與牙科醫師溝通,改採保守治療。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資料,雙磷酸鹽類藥物有六類成分,知名骨鬆藥物如福善美、廣骼、益良骨、積骨康、骨維壯、骨得寧、雷狄亞、愛骨泰、卓骨祂、骨力強等都屬這類藥物。主要是治療停經婦女骨質疏鬆症、治療惡性腫瘤高血鈣併發症、預防乳癌或攝護腺癌發生骨轉移患者骨骼受傷等。
衛生署表示,目前這類藥品說明書已載明這些風險,患者用藥期間若罹患口腔疾病或要看牙科,應主動告知,讓醫師評估選擇治療方式。

top

 

◎每天吃3份蔬菜2份水果 預防癌症有一套 【2008/07/26】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文劉麗華


醫學研究顯示,若飲食不均衡,短期易造成疲勞、注意力不集中、便秘、過胖、過瘦等,長期則會引發一些慢性疾病,甚至是癌症。所以培養正確均衡的飲食觀念與習慣,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根據衛生署從民國69年至85年3次全國性國民營養調查,國人油脂攝取量明顯增加,蔬菜、水果方面的攝取卻嫌不足,文明病的發生率直逼先進國家。綜觀台灣近幾十年來10大死因的演變,名列前茅的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均與飲食習慣有關,因此建立少油脂、高纖維的飲食習慣,平日多食用蔬菜、水果這些不含油脂又富含纖維質的食物。
蔬菜、水果、穀類中,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一些非常重要的植物性化學成份,具有促進健康與抗氧化功效,不僅可提供維護健康所需的營養素,更可以讓身體保持最佳狀態,天天攝取,才能常保健康。這些成份對細胞從正常狀態轉變成癌細胞具有明顯抑制能力,所以,近年來在預防癌症議題上,常被提及。
植物性化學成份雖不屬營養素,但已被譽為「21世紀的明星食物」,主要就是因植物性化學成份如茄紅素、花青素、類胡蘿蔔素、多酚類、??、植物皂素、菇類、松稀油等具有抗氧化作用,是防止老化、癌症及心血管疾病因子;另外,還有屬植物性荷爾蒙的異黃酮,可和人體荷爾蒙競爭受體,具有調節荷爾蒙,預防乳癌的功用。
蔬果可分為紅色、橙黃色、綠色、藍紫色、黑色、白色系列,建議每天攝取不同群組的各種蔬果。包括了每天2碗半(3份)的蔬菜及2份水果(每份約棒球大小),可獲得蔬果食物中的植物性化學成份。
根據專家研究,6成至7成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即透過飲食調整、運動及減輕體重的方式預防。
(作者為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組營養師)

top

◎三高二低!W食代學童嗜肉一族 大腸癌高危險群 【2008/07/24】


資料來源: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W食代兒童飲食攝取不均!學童普遍攝取高蛋白質、高鈉及高膽固醇,卻不愛喝牛奶、蔬果攝取也少,出現三高二低的W飲食習慣,成為W型新食代的孩子,可能長不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也會提高。
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攝取蛋白質部分,我國男童平均攝取達建議量的196%、女童達172%,且有隨著年齡增加的趨勢;男女學童膽固醇平均攝取量分別為356毫克與316毫克,即使以成人而言,每日膽固醇攝取量也不宜超過300毫克。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說,若孩童動物性食品攝取過多,膽固醇也易攝取過量,導致孩童肥胖以及心血管疾病、中風的風險機率相對增高,攝取過多蛋白質也易增加肝腎的負擔。
此外,我國學童食鹽攝取量驚人,學童男女平均攝取量分別為12.2g與11.4g,若對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成人食鹽的建議攝取量5g來看,顯示學童普遍吃得太鹹。

許惠玉建議,肉、魚、蛋、豆類隸屬蛋白質類,每天應吃2至3份,1份約3個指頭併攏大小,根據統計,現代學童卻吃了6.1份,足足超量2倍之多。她也呼籲,現代父母不應陷入「不吃肉吃不飽、不吃肉長不高」的迷思中,應該朝吃的好、吃的精準觀念改進。

top

長期經痛「朱古力瘤」徵兆 可致不孕 【2008/07/23】


資料來源:明報
有經痛問題的婦女,絕對不應忍得就忍,因為隨時是不育的警號!長期經痛可能是由朱古力瘤引起。朱古力瘤是常見的子宮腫瘤之一,雖然不像子宮頸癌般危及患者性命,但若不能根治,也會令患者不孕,但仍可嘗試以試管懷孕的方法生育。
子宮內膜組織增生 最大直徑 15厘米
正常情?下來經,子宮內膜細胞會自然脫落,並經陰道排出體外。若內膜組織增生到子宮外,便會成為子宮內膜異位組織。異位組織會依附在卵巢外層,形成黏連以及凹陷,並且不斷膨脹,形成俗稱「朱古力瘤」的子宮內膜異位血瘤。婦產科專科醫生蘇偉基表示,每次來經都會令朱古力瘤體積變大,最大可長至直徑 15厘米。
醫學界至今仍未確定朱古力瘤的成因,但估計與賀爾蒙分泌、家族遺傳及經血倒流等原因有關,病征包括經痛及性交疼痛、異常子宮出血及急性腹痛等。蘇偉基表示,正常經痛只維持一至兩日,但由朱古力瘤引起的經痛可長達 10多天,經期完結腹部仍會持續。
可致卵巢輸卵管子宮發炎
雖然此症不會轉化為癌症,但可引致卵巢、輸卵管以及子宮發炎,令整個盆腔環境變得不適合卵子以及精子結合受精;就算受精亦不能發展成胚胎。
治療朱古力瘤的方法分為手術和藥物兩方面。手術可利用激光或微創切除方法;藥物方面則主要用作抑制雌激素,令內膜組織停止周期性出血。不過無論手術或藥物都無法徹底根治朱古力瘤。蘇醫生表示,朱古力瘤的手術後復發率高達30%至 40%,而且每次切除都會降低患者的受孕能力。至於藥物也令患者出現生鬚、骨質流失以及心悸等副作用,一旦停藥,朱古力瘤便會繼續漲大。
手術切除後有成功懷孕個案
話雖如此,患者仍有一絲懷孕希望。一名 34歲女士在 31歲時發現卵巢旁長了一個直徑 14厘米的朱古力瘤,接受手術切除。婚後她想生育,醫生決定以試管技術助她懷孕,結果一擊即中。蘇偉基指,患者接受手術後的一年是「黃金受孕期」,自然受孕率有 50%至 60%,若仍不成功,試管嬰兒也是最後的選擇,至於成功率則因人而異。

top

◎大陸/港婦女子宮癌18年增兩倍 料與肥胖有關【2008/07/23】

資料來源:王鵬捷/綜合報導
中新網7月23日電:香港婦女罹患子宮癌的個案不斷增加。有醫生指出,子宮癌新症在18年間增加兩倍,成為婦科癌症的首位,超越了子宮頸癌,相信與肥胖有莫大關係。因為過多的脂肪會轉化為雌激素,可過度刺激子宮內膜而引發癌症。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曾有一名身高不足5尺,但體重達213磅的28歲女子,持續兩年月經流量多及週期紊亂,醫生為她做腹部超聲波檢查亦找不出原因。她服食避孕丸以調節荷爾蒙,但情況仍無改變,最終要接受刮宮檢查,抽取內膜組織檢驗,發現已患上第3期子宮癌,腫瘤有3釐米大,最終需切除整個子宮。
婦科腫瘤科專科醫生盧永傑指出,子宮癌又稱子宮內膜癌,患者的子宮內膜細胞出現癌變,繼而侵蝕子宮內部的肌肉。香港在2005年有483宗子宮癌的新症,平均每10人中有1人死亡。全球每年逾20萬宗子宮癌新症,死亡人數約5萬。
盧永傑說,子宮癌、子宮頸癌和卵巢癌是3大婦科癌症,以往子宮癌是僅次於子宮頸癌,但根據衛生署的數位,1983年有150宗子宮癌新症,至2001年增至450宗,增幅2倍,已超出子宮頸癌的數字。同期比較,子宮頸癌新症下跌了25%。
中國的肥胖人口在廿年間急速增長4倍,盧永傑稱,子宮癌往往與肥胖有關,雌激素會刺激子宮內膜增厚,當雌激素及黃酮體的分泌減少,子宮內膜便會剝落,形成月經。但肥胖人士過多的脂肪組織,可轉化成雌激素繼續令子宮內膜增生,過度刺激下可引發子宮癌。
然而,透過內窺鏡及超聲波檢查,也未必可查出子宮癌的蹤跡。盧永傑說,最準確的方法是做全身麻醉刮宮檢查,簡單一點則可透過一細長吸管伸入子宮腔抽取內膜,假如是癌症早期,患者做全子宮切除術便足夠,若化驗結果證實癌症深入侵蝕子宮肌肉或子宮頸,則須輔以放射治療。
盧永傑表示,要減低患上子宮癌的風險,應儘量控制體重並及早診斷,約六成子宮癌個案是在50至60歲之間的收經女性,病徵往往是閉經後突然有出血現象。至於年輕的女性,一旦發現月經流量不穩,時多時少,或週期延長,便要儘早檢查。

top

◎險要命!腎上腺瘤竟致小腦中風 【2008/07/23】


資料來源:TVBS 張倍綺
腦中風通常都是有高膽固醇、高血壓等所謂的「三高」危險因子,但這名47歲婦人完全沒有這些病史,卻突發小腦中風,差點要了她的命;醫師檢查後發現,竟然是因為腎上腺長了腫瘤,造成低血鉀導致高血壓,才引發腦中風;就是因為婦人沒有量血壓的習慣,才會延誤治療時機。
電腦斷層清晰看見,畫面下方一塊白色影子就是腦出血,47歲婦人因此突然嘔吐、頭痛、意識不清,緊急送醫。 國泰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黃金山:「在小腦有一個直徑3.5公分的出血,壓迫到腦幹,同時有水腦現象,所以立刻給她安排手術。」 出血範圍已經壓迫腦幹十分危急,醫師在1小時內緊急開刀;只是,原本血壓飆高1倍,到220/110毫米汞柱,在清除血腫之後,血壓甚至更高,一度來到249/110,怎樣都壓不下來,病情恐怕不是那麼簡單。
黃金山:「用了很多降血壓的藥,它(血壓)都降不下來,用了比普通的量多5、6倍的量,再去做電腦斷層、肚子的電腦斷層,發現在左邊的腎上腺皮質部,有一顆2公分半的腫瘤,這樣造成腦出血倒是比較罕見。」 反覆檢查下才發現,婦人原來是腎上腺長了2.5公分大的腫瘤,導致分泌的醛固酮過高,造成高血壓而不自知,嚴重可能突發中風或心律不整,有致命危機;只是這種腎上腺瘤症狀並不明顯,病患平日又沒有量血壓的習慣,才會鬼門關前走一回。

top

◎揪出癌症心血管病變 健檢儀妥善運用立大功【2008/07/23】

擷取自中廣新聞網

癌症與心血管疾病是中壯年人口最擔心的健康問題,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研究發現,人體頸動脈內膜厚度、斑塊存在與否,以及脖子血管內膜年齡百分位,將可有效預測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是否有高度鈣化和血管狹窄;而針對大腸癌健檢方面,專家認為,儘管高貴醫療檢查儀紛紛上市,還是可能有檢查盲點,反倒是基礎的腸鏡檢查,仍是早期篩檢出癌症病灶的最佳利器。(徐韻翔報導)
癌症與心血管疾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前一、二位,即早期發現、及時處理,就能減少重症與致命危機。由於動脈硬化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見的核心病變,而動脈硬化的進展則包括從最早期的脂肪斑,導致動脈硬化斑塊形成、最後成為腦中風和冠心症。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發現,可以用檢測到的頸動脈內膜厚度及斑塊存在與否,來預測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是否有高度鈣化和血管狹窄,管理中心主治醫師李百卿舉例,人體血管厚度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改變,不過如果有高血壓、膽固醇以及糖尿病等風險因子,則會加速血管硬化,健檢時,可先利用頸動脈超音波檢查評估動脈硬化程度,當發現血管有老化相關問題時,再進一步接受較精密的心血管儀器檢查,循進式的篩檢,能夠減少輻射劑量過大、顯影劑過敏休克風險,又能及早偵測心血管疾病。
而針對大腸癌篩檢方面,醫師認為,儘管近年正子斷層掃瞄廣泛應用在許多腫瘤的分期與術後復發評估,針對某些癌症的高敏感性與精準度也被肯定,不過,運用在大腸癌篩檢,文獻發現針對較小以及扁平的大腸癌,診斷率較低,而針對早期的大腸癌的篩檢,大腸鏡還是最準確的利器,民眾不要輕忽定檢的重要。

top

男子罹患氣管腫瘤 世界第六例 台灣首例【2008/07/23】

中央社╱中央社 2008-07-23

(中央社記者趙宏進台中縣二十三日電)五十六歲陳先生今年初一直咳嗽,咳到呼吸困難,住院檢查發現患者罹患「氣管腫瘤」,經病理切片證實為相當罕見的「Myoepithelical carcinoma」,該病例為世界的第六例,在台灣更是首例。
陳先生一咳嗽起來時間長達一個小時,滿臉通紅上氣接不了下氣,在旁的親人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每次一發作無法呼吸的狀態,讓他生不如死。
童綜合醫院胸腔外科主任童詠偉表示,患者難受的模樣,讓他的家人看了很心疼,以醫師的立場希望趕快能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胸腔內科主任賴炳村曾安排患者做支氣管鏡時,但患者咳嗽又發作,使得檢查無法進行,只好另排時間,後來檢查發現,造成他一咳嗽即無法呼吸的元凶是氣管內疑似有腫瘤存在。童詠偉指出,患者氣管疑似長腫瘤,於是安排更詳細的電腦斷層與64切檢查,發現該腫瘤長得位置極為特殊,在氣管三個通道的交叉口。
由於要知道腫瘤生長情形,藉由64切所提供的多切面影像,將它重組為3D立體模擬影像,可清晰的看清楚腫瘤的位置與外觀,並供醫師做診斷。
因腫瘤位置特殊進行手術,這類氣管手術醫師的壓力很大,開刀過程困難,若第一時間沒成功,患者即有生命危險。
因呼吸道有時間的緊迫性,必須在一分鐘內將氣道開通,醫療團隊事前經過多次的開會討論,前置作業要非常完備,人力支援要足夠,對醫療團隊而言是一項大挑戰。
童詠偉強調,幫患者開刀時,麻醉無法立即取代他的呼吸道,所以在他醒著時,使用局部麻醉讓他自行呼吸,用挖除的方式在瞬間內將腫瘤挖除,建立一邊的呼吸道,再使用雷射將腫瘤切除約二點五公分。
這腫瘤幾乎塞住了患者的呼吸道,所以以前一發作他就無法呼吸百般難受,只能靠氧氣舒緩症狀,如今第一步先以手術治療,術後再接受電療,目前狀況不錯。氣管腫瘤的臨床症狀,因腫瘤的部位大小和性質而不同,常見的早期症狀為刺激性咳嗽、痰少,有時帶有血絲等。腫瘤長大逐漸阻塞氣管腔一半以上,會出現氣短、呼吸困難、喘鳴等,會被誤診為支氣管哮喘而延誤治療。
氣管惡性腫瘤晚期病例可呈現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縱隔器官組織受壓迫,頸部淋巴結轉移和肺部化膿性感染等症狀。

目前的醫學對於發生氣管腫瘤的病因仍不明,童詠偉呼籲民眾平時要有預防觀念,若長期哮喘、服用藥物又無法根治,得懷疑是否有異物嗆到、或腫瘤、卡到魚刺不知等情況,提高警覺,並尋找專業醫師診斷。 

top

 

◎8成受試者腫瘤縮小/英神奇藥丸 攝護腺癌救星 【2008/07/23】

〔編譯魏國金、記者王昶閔/綜合報導〕

英國泰晤士報指出,英國研究人員以新藥「阿比特龍」(abiraterone,暫譯)治療攝護腺癌末病患,結果八十%患者的腫瘤縮小、疼痛減緩。主持這項研究的德波諾醫師指出,這個「神奇藥丸」或許將使攝護腺癌的化療與放射線治療遭到淘汰。
化療失敗 吃藥也有用
報導說,研究顯示,每十名攝護腺癌末病患中,就有八人因每天單純服用阿比特龍,腫瘤縮小、疼痛減輕,即使癌細胞已在體內四處擴散也是一樣。有些病患在所有療法都失效後,因服用該藥,活得比預期長逾兩倍。這意味,攝護腺癌或許將成為可控制的慢性病。
台北榮總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張延驊表示,這兩年國外陸續有報告肯定阿比特龍對攝護腺癌的療效,最令人驚訝的是,此藥甚至對化療失敗的晚期癌都有效,這類病人原本可說是幾乎沒有希望了。
根據衛生署國健局統計,男性攝護腺癌發生率近年有增加趨勢,在十大癌症中發生率排名第五、死亡率排名第七,每年大約有兩千七百個新增病患、死亡人數約九百人。
無法得知對東方人的療效
但張延驊表示,雖然阿比特龍在歐美的臨床試驗成果顯著,但國內尚無相關使用經驗,無法得知對東方人的療效。
英國研究人員也開始對乳癌患者進行相關的臨床試驗,了解阿比特龍是否也有類似功效。
攝護腺癌分為侵略性與非侵略性兩類,後者病患通常能健康生活,但約有三分之一侵略性攝護腺癌病患往往在十八個月內不治。
攝護腺癌的標準療法涉及阻斷睪丸酮等男性荷爾蒙的產生,因為這些荷爾蒙會「餵養」腫瘤。不過該療法對侵略性的攝護腺癌可能無效,醫生轉而使用會產生嚴重副作用的化療,部分病患則因骨骼疼痛,而接受恐會傷害器官的放射線治療。
英國每日郵報指出,可望在三年後問世的阿比特龍則能封鎖製造男性荷爾蒙所需的關鍵酵素,使這些荷爾蒙無法在身體任何地方,甚至癌細胞內產生。
在倫敦皇家馬斯登醫院針對一百名患者與美國逾一百五十名病患從二○○五年十二月開始進行的實驗顯示,患者每天服用四顆該藥,結果逾四分之三腫瘤縮小,而且攝護腺特異抗原濃度也大幅下降,部分癌末患者服該藥已長達三十二個月。
臨床實驗 幾無副作用
在「臨床腫瘤學期刊」上發表這項研究成果的德波諾指出,對受試者進行兩年半的觀察發現,阿比特龍幾乎沒有副作用,他說:「該藥可以幫助癌細胞已擴散到骨骼、肝、甚至肺部的病患,一些患者能停止服用舒緩骨痛的嗎啡,他們的生活品質也得以恢復,我們最終的目標就是淘汰掉化療。」
該研究目前正計畫針對一千兩百人進行更大規模的國際性實驗。

top

◎雙胞胎姊妹 連子宮肌瘤都相似 【2008/07/22】

雙胞胎姊妹不但長得像,竟然連子宮肌瘤長出來的位置和大小都很相似。一對四十三歲的雙胞胎姊妹,因經血過多被診斷出是子宮肌瘤作祟,兩人先後接受腹腔鏡子宮肌瘤摘除,卻因健保給付改變,姊姊去年自費兩萬元先行手術,妹妹最近動手術卻不用花錢。

這對陳姓雙胞胎姊妹,都在公家機關上班,姊姊已婚生有一子,而妹妹仍是在室女。去年姊姊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但妹妹因害怕而未接受手術,直到上個月因經血增多導致貧血現象,才到醫院要求與姊姊做同樣的手術。

澄清醫院婦產科醫師關祥彬表示,這對雙胞胎姊妹不但都有子宮肌瘤,且都長在子宮肌肉內層,姊姊手術取出三顆三到四公分的肌瘤,而妹妹則取出四顆三公分大小的肌瘤,兩人位置和大小都十分相似,真是少見的巧合,顯然與遺傳有很大的關係。

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李茂盛指出,同卵雙胞胎因基因結構相似,許多和基因有關的疾病,姊妹常見先後罹患,在婦科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多囊性卵巢囊腫以及早發性更年期症狀都有類似的病例報告。
 

關祥彬說,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目前的技術已可以利用精密的儀器在腹腔內完成肌瘤從子宮剝離後,將肌瘤削成條狀取出,減輕患者手術的痛苦。

傳統的手術需要在腹部劃開約十五公分的傷口,術後恢復期約兩周;而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僅需在腹部開三到四個約一公分的小洞,恢復期縮短為三到五天。

據統計卅歲以上婦女罹患子宮肌瘤的機率高達二○%,但大部分患者並不會出現任何症狀,也不需任何治療,只要定期作腹部超音波追蹤檢查即可。

關祥彬建議,子宮肌瘤的手術最好依照患者的年齡、婚姻以及生育的狀況,而做不同考量的手術。有需要保存生育能力者,適合使用子宮肌瘤切除術;若不想生育的中年婦女,則可考慮子宮全切除手術,以避免肌瘤復發的可能,因為子宮肌瘤的患者於手術切除後,仍有約五○%的復發機率,有人需要做第二次手術。

top

◎一腺之差差很多!子宮肌腺瘤 非肌瘤 【2008/07/22】

圖.文/胡偉敏
大多數的女性可能不清楚「子宮肌瘤」和「子宮肌腺瘤」的差別。一般說來,「子宮肌瘤」是子宮肌肉層的細胞發生變化,在雌激素的刺激下異常增生,慢慢形成一個硬邦邦的肌肉瘤,與周邊的組織界線清楚,因此切除時,可拿掉整個腫瘤,不會傷害到周圍正常肌肉組織。
「子宮肌腺瘤」、「子宮肌腺症」、「子宮腺肌症」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現與翻譯。「子宮肌腺/腺肌症」是子宮內膜由子宮腔內,直接穿透進入子宮肌肉層,而在肌肉層內,衍生新的子宮內膜組織,就像子宮內膜異位跑到骨盆腔內。因此有人稱子宮內膜異位為「子宮外異位」,而子宮肌腺症為「子宮內異位」。
子宮肌腺症的患者,其子宮內膜通常四散在子宮肌肉層各處,尤其以子宮後壁的肌肉層內最常見,有時會集中一處,類似一團腫瘤,因此稱為「子宮肌腺瘤」。由於並非單獨的腫瘤,因此要切除「肌腺瘤」而不傷到肌肉組織是很困難的。很多時候,子宮可能同時存在肌腺症和肌腺瘤,不少患者也合併有子宮肌瘤,有人甚至在子宮外,還有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肌腺症」有時並無症狀,當出現症狀,通常是子宮變大、骨盆腔疼痛和經血過多。經痛是最常見的,可以是嚴重絞痛或類似刀割、針刺般的疼痛;有的子宮會整個成球狀增大或局部增大;月經量可能很多,還帶血塊,嚴重者會導致貧血,且經期會滴滴答答拖很長。
臨床上,子宮肌腺症的診斷主要依賴症狀、內診和超音波檢查。超音波掃描可見子宮整個腫大起來、子宮壁增厚;而聚成一團的肌腺瘤也可藉由超音波與肌瘤辨別,因為肌腺瘤沒有外圍莢膜,肌瘤則有。
腫瘤指數CA-125也可協助診斷,肌腺症患者血清中的CA-125指數大都會上升,但也有不少病例是在正常範圍內,所以這個指標僅供協助診斷及追蹤治療成果之用。
「子宮肌瘤」的原因單純,治療也簡單。「子宮肌腺症」則相反,手術無從切起,對於40歲以上且已完成生育的婦女若經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時,切除子宮是可考慮的方法。若部份切除,常需加上止痛藥、抗痙攣藥等藥物療法;情況較輕者也可單採藥物治療,雖能改善症狀、控制病情,但停藥後,常會恢復原狀,因此唯有想要生育或排斥手術者才建議嘗試。
(作者為永和耕莘醫院婦產科醫師)

top

 

◎1/3子宮內膜癌 年輕無性經驗 【2008/07/22】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陳柏因╱台北報導】月經來得早且紊亂、又愛吃高脂食物的女性,要小心成為子宮內膜癌高風險族群。醫師臨床發現,約三分之一子宮內膜癌患者是二、三十多歲尚無性經驗的女性,提醒應避免飲食西化造成肥胖問題,更勿因處女膜情結而拒絕就醫治療。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說,該院診治的子宮內膜癌患者,三分之一是無性經驗女性,其中最小僅十七歲,最近也有一名無性經驗的二十五歲女性月經不正常、大量出血,在七、八家醫院花了一年多都未能正確診斷,最後被媽媽帶來看病才確診。
劉偉民說,西化飲食及生活方式易造成肥胖,許多病患體型都過胖,加上現代婦女生育少,子宮長期因雌激素刺激,易使子宮內膜過度增生,進而導致子宮內膜癌。他呼籲,無性經驗患者不應擔憂處女膜被破壞,而拒絕診斷時須施行的子宮內膜擴刮術。
北醫婦癌科主任鄭丞傑說,台灣每年約新增九百名子宮內膜癌病患,是婦癌中唯一呈成長趨勢的癌症,五年來成長逾二成五;現代女性因高脂飲食、少育甚至不育,以及月經早於十二歲或停經晚於五十二歲,都是危險因子。

88歲嬤動刀
上周劉偉民為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八十八歲章珍,施行腹腔鏡微創手術,創全球最高齡腹腔鏡子宮內膜癌手術紀錄。
章珍半年前出現腹痛症狀,輾轉到婦產科確診,才切除因子宮內膜增生而肥厚如香瓜的子宮,腹部僅四個不到一公分傷口。

子宮內膜癌注意事項
.不生育或少產婦女罹患風險較高
.月經紊亂、早來經或晚停經者風險也較高
.高風險者應每年接受超音波在內的婦科檢查
.避免飲食、生活西化引發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問題,可減少罹患風險
資料來源:劉偉民醫師、鄭丞傑醫師

top

◎國人吃檳榔易罹頭頸癌 【2008/07/21】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張翠芬/台北報導】

英國發現帶有特殊基因ADH7、ADH1B的人,即使喝酒也不容易罹患口腔咽喉等頭頸部癌症。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楊慕華指出,這二種基因主要掌管酒精代謝,但國人頭頸癌患者多數與吃檳榔有關,罹癌危險遠比喝酒大。

楊慕華表示,頭頸癌在亞洲地區發生率很高,台灣每年新增六千多名患者,吸菸、喝酒、嚼檳榔是口腔癌三大危險因子。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如果一個人抽菸、喝酒又吃檳榔,罹患口腔癌風險比常人高一二三倍。

國內口腔癌患者在十年內增加近三倍,是成長最快的癌症。楊慕華表示,國內口腔癌等頭頸癌患者致病主要與吃檳榔有關,國外沒有檳榔文化,酗酒是頭頸癌最大危險因子,英國發現基因與罹患癌症的關係,值得參考。因為代謝酒精的基因有不一樣的型態,臨床表現也不同,台灣人或許也有這類基因,但國內未曾有人針對這方面發表相關研究。

楊慕華表示,台灣地區喝酒可能與國人罹患酒精性肝炎較有相關,國人的哪些基因可以讓酒精代謝更快,或許是醫學界可以研究的方向。

top

長時間靠近充電器 罹癌風險升高 【2008/07/21】

資料來源:中央社記者曹宇帆特拉維夫
以色列環境部今天表示,人體與充電器或變壓器應保持半公尺以上的距離,特別是手機充電器,否則長時間近距離接觸,易增罹癌風險。

如何正確使用充電器又不危害人體健康,以色列環境部最近調查後發現,許多以色列人習慣在夜晚休息時將充電器放在床頭邊,但人體與充電器或變壓器距離靠得太近,罹癌風險將增加。

環境部專責防制噪音與輻射危害部門的負責人蓋柏格博士說,因夜晚休息時人體不會分泌可減輕輻射線危害的黑色激素,若床頭旁放著充電器與變壓器,最容易對人體造成危害。

以色列環境部表示,若未保持半公尺以上的安全距離,具有鬧鈴功能的收音機所使用的變壓器,特別是手機專用的充電器等所散發的輻射,將使人體如同暴露在高壓電源線底下。
環境部建議民眾,避免人體遭受非游離輻射危害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適當距離。
所謂非游離輻射可分成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雷射、微波、廣播站電磁波及電力線等,以及行動電話基地台天線所發射頻率。

top

10種不會得癌的生活方式【2008/07/01】

資料來源:康健雜誌記者:文張曉卉


你我都可能是癌症候選人,但也都可用簡單經濟的方式防癌。


計算你得癌症風險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附設Barnes-Jewish醫院提供12種癌症罹患風險計算工具,並會依個人風險高低提供預防建議,
請點此連結網址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與美國癌症研究院在2007年底發表的《食物、營養、身體活動與預防癌症》研究報告,參與的專家們整理了7000篇頂尖癌症研究,歷時5年才完成。
報告指出,目前的醫學與科技,對於癌症的認識仍有限。雖然知道癌症是正常細胞的DNA發生突變而失控,但是對於為什麼會發生突變、為什麼是某些器官長癌、以及為什麼癌症好發在某些人身上,都還有很多疑團待解。
已經證實的是,生活形態與癌症發生密切相關,極少數癌症有遺傳基因關聯性。美國癌症研究院出版的《癌症止步(Stopping Cancer before it starts)》指出,有77%的癌症根源與生活形態相關,與遺傳相關的危險因子則佔了14%,剩下的9%則與環境風險有關。
每個人都是癌症候選人,但反過來說,每個人都可主動截斷某些致癌高危險因子。況且,這些做法並不昂貴也很容易實踐,只要你願意。
綜合最新報告與台灣本土狀況,《康健》整理出10種人容易被癌找上,以及10種預防癌症的生活方式。

10種預防癌症的生活方式

1.盯住你的BMI 脂肪細胞會製造並釋放荷爾蒙,可能促進癌細胞生長。研究已證實食道癌、胰臟癌、腸癌、停經後乳腺癌、腎臟癌和子宮內膜癌都與超重有關,即使體重略為超重,也會增加罹患這類癌症的風險。

亞洲人最好將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在18.5至22.9之間。BMI計算方式為《體重(公斤)》÷《身高(公尺)平方》。

2.每天流汗30分鐘 這是最經濟實惠的防癌方法。不需練出6塊腹肌、不一定要跑馬拉松,只要每天運動30分鐘、每週5天即可。健走、跳舞、騎單車、爬樓梯、各種運動都可以。

運動可以調整血液中睪固酮與雌激素,保護女性對抗與荷爾蒙相關的癌症,如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加拿大研究發現女性若有規律、適度運動可降低30%罹患卵巢癌風險。運動另個好處是促進腸子蠕動,減少糞便積存停留在腸子時間,降低大腸癌風險。

3.喝綠茶或咖啡 綠茶有助於防癌早已獲得證實。因為綠茶含有兒茶素及維生素A、C等抗氧化劑因此有防癌功效,這些防癌成分綠茶含量最多、其次是烏龍茶、紅茶最少。

咖啡也可以降低某些癌症發生率。美國、加拿大、日本各有最新研究發現,咖啡有助於降低罹患肝癌、腎細胞癌、乳癌、女性得大腸癌的機率。

4.新鮮蔬果579 特別強調新鮮的蔬菜水果。世界癌症基金會建議儘量從飲食中攝取營養。

七成的台灣人蔬果攝取量不足。推廣「蔬果579」的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目前已證實足量的蔬果纖維,可預防大腸直腸癌,並減少乳癌、食道癌等數種癌症的發生率。蔬果的纖維素能減少腸內致癌因子、改變腸中菌種生態,避免癌細胞形成。

建議6歲前兒童,每天應攝取5份新鮮蔬果;超過6歲學童、少女及女性成人,天天要吃7份蔬果;而青少年及男性成人,則應每天攝食9份蔬果。蔬菜類1份約為生重100公克,水果類約為150公克。每日的蔬菜攝取量,應該比水果多1份。

5.跳開脂肪誘惑 美國國家科學院報告指出,所有飲食構成要素中,脂肪與癌症關係最強烈,特別是乳癌、大腸癌與攝護腺癌。

少吃脂肪有些技巧,比方選低脂或脫脂鮮奶;以豆類或豆製品取代部份的肉;把肉皮、肥肉、外層的油炸裹粉去掉;刮除蛋糕的奶油或鮮奶油不吃;吃麵用少許麻油代替肉燥;烹調時蒸煮烤滷取代煎炸方式,都可以減少許多脂肪量。

6.多吃雞、魚,少量吃豬、牛、羊 牛排、紅燒蹄膀、涮羊肉,雖然很美味,但請儘量少吃些。研究已發現比起不吃或很少吃紅肉的人,大量攝取豬、牛、羊等紅肉的人罹患大腸癌風險增加30%。最好每週紅肉總攝取量不超過500公克,而一塊普通大小、8盎司的牛排就是240公克。也應戒除煙燻、加工肉品如香腸、火腿、培根等。

7.戒菸、戒酒、戒檳榔 抽菸者請立刻戒菸,不抽菸的人要避免二手菸。抽菸是肺癌主要危險因子,並與食道癌、胃癌、頭頸癌、攝護腺癌、大腸直腸癌、肝癌、子宮頸癌與乳癌相關。

好消息是,無論你菸齡多久,只要今天就戒,幾乎都可降低罹癌風險。

約有3%的癌症死因與酒精相關。過量飲酒會增加罹患口腔癌、咽喉癌與食道癌風險,且長期飲酒過量容易造成肝硬化,進而增加得肝癌機會。若真的想喝或想預防心血管疾病,建議男性一天2杯、女性1杯的量就夠了(1杯約是250㏄啤酒或100㏄葡萄酒,烈酒則為25㏄)。

檳榔與頭頸癌(口腔癌、喉癌)的發生密切相關。這也是台灣近年死亡率增加最快速、壯年男性為主的癌症。

8.少鹽、不喝含糖飲料 每天攝取的鹽不超過6公克,少喝含糖分飲料,喝白開水最理想,天然果汁每天不超過150㏄,並且不吃發霉的穀類及豆類。

9.餵母乳 建議母親至少餵6個月母乳。研究指出,喝母乳的寶寶將來罹患血癌風險比較低,媽媽則可得到降低乳癌風險的好處。

10.保持輕鬆的情緒減少壓力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教授林天送指出,心情鬱卒容易誘發癌症,許多罹癌的人回顧發病前兩、三年,常是身心處於壓力的狀態。

醫學研究發現,精神壓力會削減免疫機能,抑鬱症使身體修補DNA的能力下降,罹患癌症機率明顯提高。

外來壓力也會改變癌症形成的途徑,當細胞失去固定的生理機制時,會經由凋零程序(apoptosis)而進行「自殺」,這是細胞結構上所設計的生存程序。但當外來毒素擾亂了細胞的「自殺」程序時,會使細胞忘了自殺,而引發腫瘤。所以當有抑鬱症或外來壓力時,除了破壞DNA的完整性及打斷DNA的修補機制,也會改變細胞的凋零程序而直接影響到癌症的罹患率及其成長

 

top


通過A+優先等級無障礙網頁檢測
地址: 25170新 北 市 淡 水 區中 正 東 路 二 段 29-2 號 30 樓
電 話: ( 02 ) 2 8 0 9 - 9 5 9 5
 
E-mail: c p a e f @ c a p r e v e n t i o n . o r g . t w
傳 真: ( 02 ) 2 8 0 9 - 6 0 0 5